问题类型
全部 前沿科学问题 工程技术难题 产业与技术问题
学科领域
全部 数理化基础科学 生命健康 地球科学 生态环境 制造科技 信息科技 先进材料 资源能源 农业科技 空天科技 其他
征集年度
全部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信息科学 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智能的生成机理
推荐机构: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2019年度
航天运输 重复使用 天地往返 空间轨道转移运输
推荐机构: 中国宇航学会
2018年度
推荐机构: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京理工大学
空间环境 空间天气 太阳爆发 磁暴 电离层扰动 高能粒子增强
推荐机构: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碳中和 高效内燃机 氨氢融合燃料 近零排放
碳中和背景下,内燃机如何实现高效零碳无污染? 随着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内燃机低碳化、零碳化势在必行。氢和氨都是未来的碳中和燃料。“氨氢融合”有利于应对单一氢能利用在运输、存储、车载、安全、成本等方面的挑战,氨作为氢能载体的燃料利用是当前和未来国际前沿科技创新。 但氨存在点火难与燃烧慢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碳氢燃料,氨的反应活性低、自燃温度高,其需求的最小点火能量为汽油的60倍以上,层流火焰速度约为汽油的1/5,这大大提高了氨内燃机的开发难度。如何克服氨燃烧反应惰活性、提高氨发动机循环热效率是开发高效氨氢内燃机机的两大难题。 为了实现氨、氢燃料供给,需要开发专用的氨喷嘴和氢喷嘴,现有的柴油、汽油机及天然气喷嘴均不适用氨、氢喷射。氨喷嘴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腐蚀性问题,氢喷嘴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密封问题。 在排放方面,氨基燃料排放与传统汽柴油相比有较大差异,有NOx、N2O和未燃氨排放问题。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国6法规要求氨浓度不超过10ppm。而且,氨燃料发动机排放随工况变化较大。因此,如何保证瞬变工况下,氮基排放对环境无污染,是氨氢融合内燃机的第三个难题。
推荐机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4年度
空间多维组学 下一代分子病理 精准诊断 药物靶标挖掘
解析生命大分子在细胞和组织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特征,是关系到下一代创新药物和新型诊断工具研发的重要科学问题。传统分子病理技术存在的检测指标单一、通量低、分辨率低等不足等问题,不但诊断效率低下、总体价格昂贵,而且无法从多维角度探索病理组织微环境全貌,也难以高效挖掘新药靶标和诊断标志物,因此亟需开发多维度、高通量、单分子、单碱基级别的新型空间多维组学系列技术与产品,实现在组织和细胞的原位水平对多重生命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的检测与分子空间图谱的绘制。一方面利用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挖掘新型疾病诊断分子标志物与治疗新靶点,另一方面进行下一代分子病理技术的转化开发,为精准诊断与个性化医疗提供新一代的分子病理利器,同时从新维度和视角助力药物靶点和精准诊断标志物的挖掘。
推荐机构: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高通量 多模态 脑机交互 类脑智能
当下生命科学领域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为:在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无法高效地将神经组织中的多模态信息(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细胞形态和神经网络结构等形态信息、电生理功能信息)进行联合分析的技术难题。因此,首创一套针对神经系统的基因表达、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解析的类脑器官培养及实验研发的一体化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荐机构: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新污染物 多介质环境 污染识别 污染溯源 健康风险
识别和溯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抗生素(Antibiotics)、内分泌干扰物(EDCs)、微塑料(Microplastics)等新污染物(EPs)在多介质环境中的分布,有助于厘清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产生来源、赋存特征、迁移转化机制,为新污染物健康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多环境介质中新污染物的筛查识别存在经济成本高、工作量大等难题,多界面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仍不清晰,污染溯源和健康风险管理办法仍有改进之处。本课题通过探讨环境介质中新污染物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评估的相关进展,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新污染物风险防范及不同环境介质新污染物的监测和风险管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推荐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人类演化 古人类化石 现代人 更新世 东亚
迄今,在中国境内近80处地点出土了更新世时期的古人类头骨、牙齿和头后骨化石,现有的化石证据表明,人类在东亚地区的生存与演化时间可追溯到170万年前或更早。这些人类化石的年代跨越更新世早期、中期到更新世晚期,含括了直立人、中更新世古老型人类、早期现代人以及一些演化分类存在争议的化石人类成员。“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是否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是学术界和媒体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未解难题。
推荐机构: 中国古生物学会
高地震烈度区 高拱坝 相对单薄 不对称
LP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斜坡过渡地带,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场地基本烈度Ⅷ度,挡水建筑物为300m级特高拱坝,抗震设防烈度Ⅸ度。拱坝坝址存在右拱肩山体相当单薄、左右岸地形不对称、两岸坝基综合变模对称性差、左岸坝基上下部变模差异较大等复杂地质条件,特高拱坝建设需重点开展相对单薄的右拱肩整体稳定性分析、地形地质条件不对称情况下的拱坝体形优化、复杂地质条件的建坝基础处理、工程安全可靠性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
推荐机构: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