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难点?

航行装备 深远海与极地环境 制造与安全保障 关键技术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瞄准深远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壮大海洋装备产业,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围绕深远海与极地环境下的油气、矿产综合作业平台(包括深海采矿船、极地海洋平台等)、深远海与极地航行装备(包括豪华邮轮、极地LNG运输船、极地重型破冰船、极地大型油轮等)、深远海与极地航行关键设备(包括探测系统、水下生产系统、极地救生设备、基于北斗的空天海岸协同通信保障系统等)等重大装备研发,对深远海与极地环境(包括监测、预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深海工程技术(包括顶层设计技术、感知与控制技术、长距离矿产输送与保障技术、系统运维与预警技术等)、极地工程技术(包括冰下探测与通信技术、航行性能预报技术、结构与装置安全评估技术、破冰技术等)、综合安全与保障评估技术(包括安全航行保障技术、远程安全监管技术、安全救助技术、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等)、深远海与极地装备工程软件研发(包括环境数据库与预报系统、设计与安全评估系统、安全运维及保障数据库与系统等)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建立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相关的技术能力和标准,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航行装备国产化,占领全球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技术的制高点。

推荐机构: 中国航海学会

2021年度

如何通过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构建精准高效的生态保护网络和提升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保护地 网络

遏制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迅速丧失已成全球性重大挑战,也是我国的紧迫任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扰动,我国大多数重要生态区的物种库遭受较严重破坏,严重限制生物多样性自我恢复能力及程度,难以达到最佳水平。例如,珠三角地区一度损失60%以上的物种,导致许多地区如果依靠自然恢复,将面临因物种库缺失而导致当地野生动物多样性水平低下的困境。 构建精准高效的生态保护网络是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重要途经,需要通过整合多项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来实现。通过有效的评估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优先区精准识别,增强保护措施与保护目标的空间匹配,同时考量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是构建精准高效生态保护网络的有效途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物群落重建,推动因强干扰而受损的生物群落恢复,能够对物种库进行有效保护与恢复,显著降低灭绝风险,从而成为恢复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新途径。 我国在野生动植物群落恢复的技术研发与实践,取得成体系的成果与经验。这些成果与经验在重大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将为我国巩固现有生态修复成果,在非生物环境得到改善的背景下,提升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及资源水平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推荐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动物学会

2021年度

如何创建5G+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

健康管理 5G 早筛查 早评估 早干预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系统 模式

本项目根据国家“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要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为应对慢性病剧增、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按照健康中国行动方案,通过科技创新,在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健康危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三部曲”)的基础上,提出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简称“三早”)的理论,结合5G技术,构建集早筛查健康管理服服务、早评估健康管理服务和早干预健康管理服务于一体的5G+“三早”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医院、社区、家庭/个体智能监测终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信息多端数据共享云平台,建立个人动态健康档案,通过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和健康风险预警预测系统,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或群体采取有效行动、消除或减轻影响慢病的危险因素。项目以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济南、武汉、南宁等有工作基础的地区为试点,探索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对试点地区分别进行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引领和试点示范。

推荐机构: 中华医学会

2021年度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