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5G+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

How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full-cycle active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for 5G+ early screening, early evalu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 The key of 5G+ cardiac arrest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rescue system.

问题年度:2021 问题类型:工程技术难题 学科领域:生命健康 学科细分归类:其他

推荐机构:中华医学会

健康管理 5G 早筛查 早评估 早干预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系统 模式

问题描述

本项目根据国家“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要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为应对慢性病剧增、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按照健康中国行动方案,通过科技创新,在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健康危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三部曲”)的基础上,提出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简称“三早”)的理论,结合5G技术,构建集早筛查健康管理服服务、早评估健康管理服务和早干预健康管理服务于一体的5G+“三早”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医院、社区、家庭/个体智能监测终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信息多端数据共享云平台,建立个人动态健康档案,通过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和健康风险预警预测系统,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或群体采取有效行动、消除或减轻影响慢病的危险因素。项目以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济南、武汉、南宁等有工作基础的地区为试点,探索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对试点地区分别进行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引领和试点示范。

问题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习近平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提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美国密西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的研究证实,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之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作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了90%。近年来,技术创新更多地激发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潜能,加上民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助推健康管理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创新,我国已有多家医疗机构开始探索5G在健康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但健康管理产业链长,涉及上下游产业广泛,如何将5G技术应用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各环节,实现健康服务闭环,是5G在健康管理应用场景中的一大挑战。

最新进展(截止问题发布年度)

医院是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场所,包括5G、互联网在内的技术运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重点将是信息平台建设、信息互联互通、新兴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构建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服务体系过程中,信息传输交互是核心体系,只有夯实信息基础,才能探索区域协同、远程医疗和全病程管理等服务模式的落地问题。通过借助5G网络耦合的强大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可以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进行虚拟病人咨询,开展基于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模拟手术和以人工智能(AI)为动力的机器人手术,实时维护救护车和其他医疗设备,云计算和动态海量数据存储库等,将对医疗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本项目负责人早在2011年就提出智能健康管理的概念,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数字健康(eHealth)、移动健康(mHealth)、智能健康(iHealth)构建新型健康管理体系,为公众提供连续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2011年卫生部重点课题立项,启动由郭清教授牵头在杭州开展远程监控心电防治心脏病的医院—社区—家庭健康服务模式研究。2013年教育部批准了首个“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郭清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目前,5G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快速发展并初步显效,但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已有探索主要围绕部分慢性病患者开展“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发现依托5G技术开展“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综上所述,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应对重大慢性病剧增、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形成居民健康管理多主体连续性、系统性和联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要意义

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现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心脑血管疾病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本项目聚焦“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政策导向,基于5G 技术构建 “三早”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健康数据的系统性、连续性。依托5G+“三早”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个体智能监测终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信息多端数据共享云平台并规范数据统一格式,整合平台服务过程中动态数据,形成个人动态健康档案;基于已收集的个体健康信息,通过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和健康风险预警预测系统,对人群进行综合分析与分层分类评价,实现健康早筛查和风险早评估;建设健康早干预促进系统,通过系统制定干预计划和方案,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或群体采取有效行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建立互动跟踪随访系统,及时对健康干预内容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动态跟踪;通过数据对比进行干预效果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下一阶段健康管理,形成连续周期性全程健康管理。结合5G网络和可穿戴设备的监测系统,可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监测和疾病预警模块,为居民提供居家保健支持,将家庭成员的生理数据传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疾病即刻诊断与干预,并可探索实现急性不良事件的预警预测,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健康管理服务模式。5G+“三早”健康管理系统还可与现有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患者院内、院外连续跟踪和干预,并通过院外健康干预建立后续就医就诊计划。

本项目在“三早”健康管理系统中,瞄准造成居民疾病负担和死亡的重大慢性病,遴选多种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以心脏骤停为突破口,通过5G技术,构建“上防未心、中治欲心、下救已心”的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方案,将心脏骤停猝死纳入全生命周期的重大疾病管理中,开发“防未心”监护平台、“治欲心”诊疗平台、“救已心”急救平台,通过5G技术,实现现场可视化、快速分诊、智能调度、生命救助、预警监测、心脏康复等功能,提供从宣教、筛查、诊疗、干预、应急救护全闭环猝死防治救健康服务,解决在社区、家庭等院外急救现场进行施救的非医第一目击者如何在黄金四分钟进行快速救护反应问题;解决猝死高危人群如何在社区、家庭针对心脏骤停高危因素进行综合性防控、康复问题。

综上所述,本项目拟运用5G、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最新技术,建立具有连续性、动态性、个性化的“三早”健康管理系统,探索“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促健康、防大病、管慢病”的目标,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