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构建精准高效的生态保护网络和提升生物多样性?

How to establish an accurate and effectiv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network and increase biodiversity in the maj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jects?

问题年度:2021 问题类型:工程技术难题 学科领域:生态环境 学科细分归类:其他

推荐机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动物学会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保护地 网络

问题描述

遏制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迅速丧失已成全球性重大挑战,也是我国的紧迫任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扰动,我国大多数重要生态区的物种库遭受较严重破坏,严重限制生物多样性自我恢复能力及程度,难以达到最佳水平。例如,珠三角地区一度损失60%以上的物种,导致许多地区如果依靠自然恢复,将面临因物种库缺失而导致当地野生动物多样性水平低下的困境。

构建精准高效的生态保护网络是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重要途经,需要通过整合多项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来实现。通过有效的评估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优先区精准识别,增强保护措施与保护目标的空间匹配,同时考量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是构建精准高效生态保护网络的有效途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物群落重建,推动因强干扰而受损的生物群落恢复,能够对物种库进行有效保护与恢复,显著降低灭绝风险,从而成为恢复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新途径。

我国在野生动植物群落恢复的技术研发与实践,取得成体系的成果与经验。这些成果与经验在重大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将为我国巩固现有生态修复成果,在非生物环境得到改善的背景下,提升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及资源水平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问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并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作为应对。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此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构建其覆盖全国的保护地体系,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并规划在2021-2035年开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然而,相关工作仍存在种种问题。

对保护地体系而言,其保护成效保护空缺明显、管理保障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由于缺少综合性、普适性的评估框架体系,使得管理者难以精准识别亟待保护的区域,带来保护措施与生态保护优先区的空间错位。此外,许多保护地的运行管理限制当地社区和原住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二者矛盾突出,制约保护成效的持续发挥。因此,需要探索一种能够平衡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网络构建模式。

对生物多样性提升而言,尽管当前生态修复已经为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对生物群落生态恢复还存在不足与误区,故在多数地区生态修复后仍存在生物多样性和资源水平不足,甚至出现水下沙漠化和林下沙漠化的现象。因此,生物多样性提升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1)如何实现以恢复自然生物资源为重心,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如何构建生态保护网络,有效遏制生物资源衰退,并争取将野生动物多样性和资源水平恢复至环境容纳量的高值。

最新进展(截止问题发布年度)

近三十年,生物多样性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快速发展,但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及植被恢复上,消失植物群落重建与恢复技术已较为成熟。相比之下,动物群落恢复技术研发相对落后。 2008年开始,广州市实施的“野生动物进城工程”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工程在城市野生动物群落恢复技术领域重大进展,从动物群落重建角度,形成了从目标物种甄别、栖息地修复与营造、目标物种招引、消失物种重引入到生态廊道构建等完整的技术体系,在全国数十个项目地应用中已能实现快速恢复动物群落的效果,并得到世界银行、GEF和WWF等国际组织的认可。

保护地网络构建方面,学术界和管理者已经认识到生态保护优先区精准识别的重要意义,并倾向于通过自上而下的综合性科学评估予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被认为是指示生态保护优先区的有效指标。但是如何设计能够全面表征各类生态保护优先区的评估框架,如何兼顾评估框架的精准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管理保障措施和原住民态度在维护生态保护网络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体现,但是如何促进原住民在生态保护的有效参与、界定其生产生活活动的适宜强度等仍是需要应对的挑战。

重要意义

探索精准高效构建保护地网络,有助于促进就地保护、自然恢复等领域的理论创新,并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国际关注热点提供有益范例。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提升生态保护领域投入产出效率,增强生态保护规划和管理成效,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

开展群落重建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研究,可以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和资源衰退,并促进生物资源快速恢复,大大提升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将为我国提供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从景观资源、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一体化建设,服务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和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此外,还将对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中提出的“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