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类型
全部 前沿科学问题 工程技术难题 产业与技术问题
学科领域
全部 数理化基础科学 生命健康 地球科学 生态环境 制造科技 信息科技 先进材料 资源能源 农业科技 空天科技 其他
征集年度
全部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粮油副产物 饲用提质增效 替代豆粕 替代玉米
为了解决我国豆粕长期依赖进口,玉米近年来对外依存度攀升的困境,使全价饲料中豆粕和玉米使用比例分别降低10%和20%,需开发饲料原料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和养分高效利用评价技术,构建豆粕玉米替代原料基础数据库,开发豆粕玉米替代原料微生物发酵提质增效和有毒有害物质高效脱除新技术、低成本大型智能化固态发酵饲料生产成套工艺装备,建立发酵饲料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体系,促进豆粕玉米替代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推荐机构: 中国粮油学会
2024年度
光合效率 遗传调控网络 分子育种 粮食产量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90%以上的干物质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效率高低决定着作物产量的高低。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是国际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涉及光能吸收/传递与转换、电子传递、碳同化三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叶片解剖学结构形成与叶绿体发育也决定着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目前主要农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仅为1%左右,阐明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大幅提升光能利用效率,是从根本上提升作物单产的重要途径,有望引起新一轮的育种革命。
推荐机构: 中国农学会
作物栽培 无人化 绿色 优质丰产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劳力持续减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加速、全程田间作业要求更为高效舒适的大趋势,围绕大田作物绿色优质丰产目标,以大田作物栽培“无人化”作业技术为核心,配套无人机飞防高效植保技术、智能远程控制灌溉技术和智能精准“无人化”收获技术,创建大田作物生产“无人化”作业技术体系,解决未来粮食“怎么种、靠谁种”的技术问题,推动粮食生产由机械化向“无人化”新跨越。
推荐机构: 中国作物学会
2023年度
生殖干细胞移植 种质创制 基因编辑 表观基因编辑 靶向多肽
生殖干细胞移植是制备单性种质的前沿育种技术,然而供体生殖干细胞系难于长期培养、受体内源性生殖干细胞不易全部清除、传统移植方式存在非定向性迁移等诸多影响因素,限制了该技术在养殖鱼类单性种质创制中的广泛应用。建立“跨层级基因编辑介导生殖干细胞靶向移植”的育种技术体系,将有效提升生殖干细胞移植的效率,促进该技术在养殖鱼类单性种质创制中的广泛应用,为养殖鱼类单性种质规模化创制提供新思路。
作物遗传 土壤环境 全球变化 农业资源
当今和未来很长时间内,人类活动强烈、快速且持续性地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包括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增加、平均气温的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壤环境和动植物物种分布等变化。 土壤和温光环境是植物生长发育及其演化适应的基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1)降雨和温度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雨分布和数量的变化以及温度的升高,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2)土壤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3)水资源不足: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不足,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因此,利用最新的生物和环境技术手段,解析农作物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分子与遗传机制,一方面是预判未来作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相应的作物未来设计育种。
推荐机构: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小麦 茎基腐病 成灾机理 防控技术
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逐年加重,部分区域暴发成灾,造成严重减产,对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于该病属我国新发病害,对其成灾机理尚不清楚,加上抗病品种匮乏,关键防控手段不足,给该病有效治理带来严重困难,亟待尽快解决。
推荐机构: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2022年度
多组学 复杂性状 大数据 机器学习
如何整合多组学对生物的复杂性状进行研究,解析相关的分子机制,这将为今后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如在人上,采用多组学对于复杂疾病如癌症、复杂遗传病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对于相关疾病进行预测以及采取相关的治疗手段。在动物上,则可以对如肉质性状等复杂性状进行选择,提升肉产品的品质;而且对于相关疾病等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肉、蛋、奶的产量,另一方面,很多的动物可以作为模式动物,促进人类相关例如衰老、疾病等的研究。综上,如何利用多组学的数据,去更精准地解析动物的复杂性状形成机制、以及相关的生理过程,将对农业生产产业、人类疾病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荐机构: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农业病虫害 多源数据 精准预测 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来自田间环境和病虫害信息的数据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为病虫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可靠的实时数据。然而,目前植保人员仍然是在智能设备提供的数据基础上,凭借多年经验对病虫害发生趋势作出预测。因此亟需建成覆盖全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测模型,解决从智能设备采集的海量多源数据到大范围病虫害精准预测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推荐机构: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深远海养殖 水产养殖 虹鳟 渔业设施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设施在科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网衣系统与钢制平台之间的连接技术仍不成熟,这涉及到连接器设计、预紧力施加及长期控制等难题;2)目前针对海洋平台全生命周期设施设备腐蚀和生物污损监/检测及预警技术仍然匮乏,腐蚀污损的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往往不能兼得;3)大型养殖网箱作为一种透水结构物,其水动力特性更为复杂,由此导致锚泊定位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更为繁杂的影响因素,给设计分析和优化技术带来新的挑战;4)核心配套装备国产化率不足50%。突破建立深远海养殖设施的瓶颈问题,符合我国渔业发展重大需求,为探索新时期产业发展的路径,可解决良种创制、陆海接力养殖、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技术难题和发展障碍,带动渔业产业实现新一轮创新和突破。
推荐机构: 中国水产学会
农业微生物资源 功能性微生物 资源挖掘与利用 农业绿色投入品
作物病虫害频繁爆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农业微生物资源是新型微生物杀菌剂、杀虫剂、功能性肥料等绿色投入品的重要来源,是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我国在农业微生物资源保护、重要功能性微生物利用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产业化技术难题的研究方面投入还不够。应该开展:1.组织遴选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微生物研究的国字号队伍,稳定支持开展微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的研究;2.建立国家级农业微生物资源中心(建议按区域建设多个中心),做好微生物资源收集及保护;3. 加强微生物资源的挖掘,针对重要病虫害、土壤改良等问题,解析功能性微生物杀菌防虫、改善土壤质量的分子机理,厘清功能性微生态中微生物互作机制;4.建立精准调控功能性微生态的技术保障作物生产安全,结合合成生物学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中新型功能性基因(基因簇)创制新药及绿色投入品,集智攻关突破微生物活菌制剂的技术瓶颈做好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
2021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