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氨氢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机高效燃烧与近零排放控制

碳中和 高效内燃机 氨氢融合燃料 近零排放

碳中和背景下,内燃机如何实现高效零碳无污染? 随着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内燃机低碳化、零碳化势在必行。氢和氨都是未来的碳中和燃料。“氨氢融合”有利于应对单一氢能利用在运输、存储、车载、安全、成本等方面的挑战,氨作为氢能载体的燃料利用是当前和未来国际前沿科技创新。 但氨存在点火难与燃烧慢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碳氢燃料,氨的反应活性低、自燃温度高,其需求的最小点火能量为汽油的60倍以上,层流火焰速度约为汽油的1/5,这大大提高了氨内燃机的开发难度。如何克服氨燃烧反应惰活性、提高氨发动机循环热效率是开发高效氨氢内燃机机的两大难题。 为了实现氨、氢燃料供给,需要开发专用的氨喷嘴和氢喷嘴,现有的柴油、汽油机及天然气喷嘴均不适用氨、氢喷射。氨喷嘴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腐蚀性问题,氢喷嘴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密封问题。 在排放方面,氨基燃料排放与传统汽柴油相比有较大差异,有NOx、N2O和未燃氨排放问题。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国6法规要求氨浓度不超过10ppm。而且,氨燃料发动机排放随工况变化较大。因此,如何保证瞬变工况下,氮基排放对环境无污染,是氨氢融合内燃机的第三个难题。

推荐机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4年度

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

电-氢-碳耦合 煤电转型 新能源消纳 绿色化工

碳排放过量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本质上是化石能源过度开采导致的碳循环失衡,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于地球系统固化的二氧化碳。解决这一问题有“一减一加”两个途径,一是以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减少能源系统碳排放;二是捕集二氧化碳后采用人工合成方式制取甲醇等有机物加以利用,增加人工碳固化。 构建零碳排放的能源系统是实现“一减一加”的基础。在零碳排放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作为能量的来源,碳元素和氢元素作为能量载体循环利用,随着价态变化实现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将随机波动的风光新能源转化为安全可控的能源产品。通过构建零碳排放能源系统,能够以“先立后破”为原则实现中国能源供应从以煤炭为主过渡到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以最高安全、最小代价使得碳循环重回平衡。具体来看以新能源发电为能量来源,以水、空气和煤电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为原料的绿氢、绿氨、绿甲醇等工艺可以实现电-氢-碳耦合发展,为协同解决煤电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消纳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目前,电-氢-碳协同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发展模式尚不明确,需要针对新能源发电、煤电与绿氢、绿氨、绿甲醇等的耦合方式开展研究。同时,更高效率的电制氢技术、可调节、可中断与新能源灵活互动的柔性化工技术、氢氨发电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也亟待解决。

推荐机构: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2024年度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