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意识的产生根源

问题年度:2019 问题类型:前沿科学 学科领域:生命科学 学科细分归类:

推荐机构:中国心理学会

意识 情绪意识 根源 脑机制

问题背景:

所谓情感意识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的意识。情感是人的各种现实关系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情感表明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意、赞赏、喜欢,由此产生了快乐、高兴、愤怒、不满、恐惧等情绪,这正是以情感表现出来的认知状态,是意识形成的感情材料。人类的高级情感,诸如道德感、实践感、美感、理智感,更是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是人对环境、社会关系、现实具体事物所进行的评价、判断和体验,并且是意识定型化的结果,所以无论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还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评价,在人类的意识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情感方面。

在人类的演化发展过程中,意识产生的根源一直都困扰着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从情感意识着手,也许是探索人类社会对意识来源的一个切入口,因为情感意识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但是情感本身是进化的产物,有其进化和生理的明确机制。

关键突破点:

情绪意识的产生来源是一个复杂的重大的科学问题,需要多角度认识以及理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可以涵盖。有关情绪意识的关键突破点可能在于情绪意识的脑机制。因为情绪的产生和发展的脑机制是比较清楚的,但是情绪意识的脑机制并不是那么清楚。首先情绪意识是如何表现的,情绪意识的分类,情绪意识的特征,最终情绪意识与一般性认知意识的区别,这些都是对于情绪意识的理解,对于情绪意识本身的概念,其实人们知道得并不多,所以需要分清楚情绪意识的来源等属性特征;

其次情绪意识产生过程。对于情绪意识的产生过程以及机制的了解是情绪意识产生来源的重要关键性突破点。情绪意识的产生过程与情绪产生过程的异同、情绪意识的产生过程特征、情绪意识的产生与认知过程的异同,通过进行不同层面上的比较,最终发现情绪意识产生过程的特征以及机制。

第三部分就是情绪意识产生的来源。无论是进化还是后天的经验塑造,本质上情绪意识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上去探索,分子、基因层面、行为与发展层面、社会文化的潜在形成层面。

战略意义:

本问题的解决其战略意义长远。科学探索具有两个重大方向,一个是向外寻求人类的宜居与生存,一个是向内解释人是什么。本问题的探索是向内解释人是什么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维持人类健康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解释人类存在的合法性,重塑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理解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