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救治体系?

问题年度:2022 问题类型:工程技术难题 学科领域:生命健康 学科细分归类:临床医学

推荐机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心源性休克 综合救治体系 精准化治疗 区域转诊中心

问题描述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是一种由左、右或双心室衰竭引起的低心输出量状态,常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相关,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美国心脏协会CS专家共识提出建立以拥有标准化CS多学科救治团队为区域转诊中心的CS综合救治体系,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然而,我国目前仍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此类CS综合救治体系。本问题旨在探讨如何创建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救治体系?

问题背景

CS是一种由左、右或双心室衰竭引起的低心输出量状态,常导致终末脏器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危及患者生命。急性心肌梗死伴左室功能障碍是CS最常见原因,占全部患者的70%,1年死亡率近50%,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给我国医疗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

在处理原发病的同时,对CS的救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综合的监护管理以及先进的机械循环辅助支持。尽管针对原发疾病存在临床指南,但目前针对CS仍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南。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CS的救治策略和临床预后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且既往研究发现医院患者数量与患者生存率呈显著正相关。预后较好的医院大多为位于城市地区,具有学术影响力,拥有标准化的CS多学科救治团队的医疗中心。它们诊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和应用机械循环辅助支持更频繁。美国心脏协会CS专家共识提出建立以此类医院为区域转诊中心的CS综合救治体系,并与急救医疗系统相结合,制定明确的早期诊治规范、分级转诊流程和精准化临床治疗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我国仍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此类CS综合救治体系。因此,亟需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CS综合救治体系以挽救此类患者生命。

最新进展(截止问题发布年度)

美国心脏协会CS专家共识提出建立以区域转诊中心为核心的CS综合救治体系,结合体系内制定的标准化诊治规范、分级转诊流程和精准化临床治疗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当患者就诊于社区医院发生CS时,在启动药物治疗同时,可通过体系内救援电话启动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小组,在30分钟内完成ECMO建立,稳定病情后,转运至区域转诊中心进行救治。区域转诊中心应具备现场监测、医疗服务和治疗技术,同时拥有一支由心内、心外、重症、体外、麻醉等专业医师组成的标准化的CS多学科救治团队,以确保能够协调和提供所有原因导致的CS从复苏到恢复阶段全部的支持性或姑息治疗。推荐将大型三级心血管病医院应作为CS区域转诊中心首选,并在院内设立单独的重症监护室收治全部因CS患者。

未来面临的关键难点和挑战

1. 搭建全国各区域内CS网络平台。

2. 建立全国CS临床数据库。

3. 筛选符合以下条件的区域转诊中心:

① 拥有一支由心内、心外、重症、体外、麻醉、影像等专业医师组成的标准化的CS多学科救治团队;

② 拥有丰富的各类CS救治经验;

③ 拥有一支24/7 on call的ECMO团队,能够实现及时的区域内转诊;

④ 最好为大型三级心血管病医院的单独心脏监护室或重症监护室。

4. 开展高质量临床与基础研究,绘制CS病情演进的动态特征图谱,提出具有普适推广性的CS分型策略,构建CS高危患者的早期精准预测体系。

5.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CS精准化治疗策略并在体系内进行推广。

重要意义

本领域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

打破内外科界限,开创CS救治的专业学科。在CS综合救治体系内,构建多中心、大样本、实时动态信息捕获的CS临床队列,整合多组学数据,全景式绘制CS病情演进的动态特征图谱;筛选鉴定CS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征性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出具有普适推广性的CS分型策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实时捕获临床信息,构建CS高危患者的早期精准预测体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CS精准治疗策略,优化临床诊疗路径;研发CS的早期快速规范治疗智能支持系统,建立标准化分级转诊制度,并推广应用。

经济效益:

完善的CS综合救治体系能够有效地节约患者的总体救治时间、医疗花费,减少不必要转诊带来的经济损失,有效降低救治CS过程中医疗资源浪费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

社会效益:

创建智能化、同质化的CS临床救治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广泛的协作医院网络,带动协同发展和创新,促进基层和老、少、边和贫穷地区的CS救治水平的提升,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保障全国人民的心血管医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