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类型
全部 前沿科学问题 工程技术难题 产业与技术问题
学科领域
全部 数理化基础科学 生命健康 地球科学 生态环境 制造科技 信息科技 先进材料 资源能源 农业科技 空天科技 其他
征集年度
全部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高地震烈度区 高拱坝 相对单薄 不对称
LP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斜坡过渡地带,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场地基本烈度Ⅷ度,挡水建筑物为300m级特高拱坝,抗震设防烈度Ⅸ度。拱坝坝址存在右拱肩山体相当单薄、左右岸地形不对称、两岸坝基综合变模对称性差、左岸坝基上下部变模差异较大等复杂地质条件,特高拱坝建设需重点开展相对单薄的右拱肩整体稳定性分析、地形地质条件不对称情况下的拱坝体形优化、复杂地质条件的建坝基础处理、工程安全可靠性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
推荐机构: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2024年度
路基工程 多灾种 风险评估 性能保持
川藏铁路超高宽幅站场路基灾变风险评估与长期性能保持是关系到工程全生命周期建设与运营的技术难题,超高宽幅站场路基功能分区多,长期稳定与空间变形演化十分复杂。该难题致力于构建板块挤压、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和工程扰动等内外动力作用下超高宽幅站场路基灾变风险评估与性能保持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阐明川藏地区多灾种综合风险内涵与形成机制,量化区域多灾种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恢复力,实现多灾种、全要素、多层级的综合风险动态模拟与评估,突破多灾种多尺度多物理场的超高宽幅站场路基灾害全过程分阶段风险评估技术瓶颈,有助于支撑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
推荐机构: 中国地震学会
2023年度
地球健康体检 对地观测技术 健康地学 谱遥感
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系统是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综合、动态、快速、大范围获取数据的优势,可作为全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及评估的核心技术。全球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已使得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逐步下降,进而反作用于人类的自身健康。基于开展有效地球健康诊断、评估与识别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重点技术。围绕地球健康体检的科学内涵和健康地学目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健康体检的主要内容、技术流程及其关键技术,总结了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地球健康光谱监测网络建设平台构建方法以及开展地球体检的示范思路和展望。
推荐机构: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2022年度
隧道工程 灾变机制 安全控制 性能保持
青藏高原山川密布,地质复杂,气象多变,严寒缺氧。川藏铁路横穿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最活跃、最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隧道群密集,长大深埋隧道众多,这些隧道面临着大位移活动断层位错、强烈大变形、极强岩爆、高温热害、高水压突水涌泥等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隧道建造安全风险极大。与此同时,板块构造运动、自然沉积等作用引起超长深埋隧道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匀性和多相性,部分岩体物理力学特征呈现高度各项异性,这些非均匀各向异性自然效应严重影响隧道的长期正常服役。为探明川藏铁路深埋超长隧道工程在四高(高海拔、高水压、高地应力、高地温)和两强(强动力扰动与强卸荷)作用下的灾变机理,构建深埋超长隧道工程的安全建造技术体系,构建超长深埋隧道非均匀各向异性自然效应作用下超长深埋隧道的受荷模式及其结构性能劣化模式,亟需开展大型活动断裂带黏滑及蠕滑作用下隧道灾变机制与减震结构、深部复杂软岩损伤时效演化过程与大变形防治、极高地应力岩体能量赋存规律与岩爆控制、高原岩溶和构造带高压水灾变机理与防控、高地温隧道固液气多相耦合传热机理与热害防治、非均匀各向异性自然效应下超长深埋隧道劣化机理与性能保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解决青藏高原内外动力与工程扰动叠加条件下超长超深埋隧道的建造安全面临的重大风险难题,进而构建极复杂地质超长深埋隧道灾害风险防控理论与安全建造技术体系,形成超长深埋隧道性能保持技术。
推荐机构: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航行装备 深远海与极地环境 制造与安全保障 关键技术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瞄准深远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壮大海洋装备产业,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围绕深远海与极地环境下的油气、矿产综合作业平台(包括深海采矿船、极地海洋平台等)、深远海与极地航行装备(包括豪华邮轮、极地LNG运输船、极地重型破冰船、极地大型油轮等)、深远海与极地航行关键设备(包括探测系统、水下生产系统、极地救生设备、基于北斗的空天海岸协同通信保障系统等)等重大装备研发,对深远海与极地环境(包括监测、预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深海工程技术(包括顶层设计技术、感知与控制技术、长距离矿产输送与保障技术、系统运维与预警技术等)、极地工程技术(包括冰下探测与通信技术、航行性能预报技术、结构与装置安全评估技术、破冰技术等)、综合安全与保障评估技术(包括安全航行保障技术、远程安全监管技术、安全救助技术、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等)、深远海与极地装备工程软件研发(包括环境数据库与预报系统、设计与安全评估系统、安全运维及保障数据库与系统等)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建立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相关的技术能力和标准,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航行装备国产化,占领全球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技术的制高点。
推荐机构: 中国航海学会
2021年度
卫星测绘 1:2000 高精度几何定位 高辐射质量
美国、法国、印度等国家在航天遥感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已经发射或正在规划分辨率小于0.3m甚至0.2m、能满足1:2000立体测图的高精度测绘卫星,抢占世界航天科技和应用高地。我国先后发射了资源三号、高分七号等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分别实现了1:50000、1:10000高精度立体测图,但在1:2000领域仍处于空白,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相关工程技术难题亟待突破。
推荐机构: 中国测绘学会
原子陀螺 量子惯导系统
推荐机构: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2018年度